
市消防救援支队的救援现场,队长老赵对着对讲机喊:“东翼三楼发现被困人员,需要破拆设备支援!” 话音刚落,楼下的装备车就传来回应。
而一小时前,这片因地震引发火灾的商住楼废墟里,所有通信信号都像被吞噬了一样 —— 对讲机里只有滋滋的杂音,手机屏幕上全是 “无服务”。
这关键的通信链路,来自消防员小李背上的便携基站。
这个 20 多斤重的设备,拆开后像个展开的手提箱,天线架在断裂的承重墙残垣上,信号穿过摇摇欲坠的楼板缝隙,在断壁间架起了一条临时通信信道。
一、废墟里的基站怎么 “落脚”?
1. 找块 “稳当地方” 架天线
刚进入废墟时,浓烟还没散尽,小李踩着碎玻璃在一楼大厅摸索。
便携基站的天线得架在相对稳固的地方,他试了试倾斜的门框,晃得厉害;又看了看半截水泥柱,表面还在掉灰。
*后发现墙角有个没倒的金属文件柜,把基站主机放在柜子上,天线靠在残留的钢筋上固定,信号强度一下子稳定了不少。
“天线不能晃,不然信号就跟‘荡秋千’似的。” 小李抹了把脸上的灰说,上次在另一处坍塌现场,天线架在松动的预制板上,通话时不时断一下,后来垫了几块砖头才稳住。
2. 避开 “信号陷阱” 选位置
废墟里的钢筋和混凝土块会 “吃信号”,尤其是坍塌形成的封闭空间,信号进去就出不来。
小李拿着信号测试仪在废墟里走了一圈,发现楼梯间的位置*理想 —— 虽然墙体裂了缝,但上下贯通,信号能顺着楼梯井往上 “爬”。
他把第二个便携基站架在楼梯转角,刚好能覆盖到二楼和三楼的救援区域。
“就像在胡同里喊人,得找个能传声的巷子口。” 老赵在一旁看着,记得有次在地下室救援,基站架在角落里信号全被挡住,搬到楼梯口后,对讲机立刻有了声音。
3. 多人协作 “搭快棋”
便携基站不是一个人能搞定的。小王负责接电源线,从废墟外的发电车拉来电缆,避开地上的积水和裸露电线;
小张用液压钳剪掉挡路的钢筋,给基站腾出位置;小李则快速组装设备,展开天线、开机、调试频率,三个人配合着,不到十分钟就把**个基站架了起来。
“救援现场分秒必争,基站架得快,通信就通得早。” 老赵说,上次有个老楼坍塌,他们用同样的配合,在浓烟里架起基站,比预估时间提前了五分钟,刚好赶上通报被困人员位置。
二、信号怎么穿过断壁残垣?
1. 定向天线 “瞄准” 救援点
三楼的救援小组被堵在一道垮塌的楼板下,对讲机信号时断时续。
小李调整了基站天线的角度,让它像手电筒一样 “瞄准” 三楼的方向。
原本发散的信号聚成一束,穿过楼板的裂缝,刚好落到救援小组的位置,通话清晰度瞬间提升。
“就像给信号装了个‘望远镜’,让它往需要的地方跑。” 小李解释,定向天线比全向天线穿透力强,尤其适合这种有明确救援目标的区域。
2. 多基站 “接力” 传信号
废墟太大,单个基站覆盖不了所有区域。小李在一楼大厅、二楼楼梯间、三楼破拆点各架了一个便携基站,三个基站像接力赛一样传递信号。

*深处的搜救小组发出的声音,先传到三楼基站,再往下传到二楼,*后到一楼的指挥点,全程没超过两秒。
“上次在一个狭长的商场废墟,我们架了五个基站接力,信号能传到*里面的冷库区。” 老赵回忆,当时消防员在冷库找到被困者,就是靠这接力信号喊来了医疗支援。
3. 绕开 “信号障碍物”
一块横在中间的混凝土板成了信号 “拦路虎”,把二楼和三楼的信号完全隔开。
小李没硬穿,而是让三楼的基站信号往东侧倾斜,从一个窗户的破洞 “绕” 出去,再通过外墙传到二楼基站,巧妙避开了那块厚石板。
“信号跟水一样,遇到挡路的就找缝绕过去。” 小李拍着那块石板说,刚开始硬对着传,信号衰减得厉害,换个路线后,声音清楚得像在同一层楼。
三、应急通信得跟着救援 “动起来”
1. 基站跟着队伍 “挪窝”
当救援重心从三楼转移到四楼时,小李背着便携基站往上挪。
在四楼找到一块相对完整的楼板,他快速拆下天线,重新固定在一个摇摇欲坠的窗框上,调试好频率后,对着对讲机喊:“四楼基站已到位,收到请回复。” 几秒钟后,传来指挥点清晰的回应。
“救援队伍推进到哪,信号就得跟到哪。” 小王帮着扶天线,记得有次在隧道救援,他们跟着队伍把基站挪了六次,始终保持通信不断。
2. 兼容设备 “不挑机型”
现场不光有消防员的对讲机,还有医护人员的手持台、工程队的调度机,不同设备用的频率不一样。
便携基站能自动适配这些频率,不管是谁的设备,都能接入这个临时通信网。
“上次有个社会救援队伍带着自己的对讲机来,一开机就连上了我们的基站,省了不少事。” 老赵说,兼容性能让不同队伍在废墟里协同作战,不用喊破嗓子传话。
3. 遇危险能 “快速撤离”
突然,一阵余震袭来,头顶的碎块往下掉。
小李按下基站的快速拆卸按钮,天线自动收起,他一把拎起主机就往安全区域跑,整个过程不到 20 秒。
等震动停了,在新的安全点重新架设,前后也就耽误了一分钟。
“废墟里啥都可能发生,基站得能跟着人快速转移。” 小李拍了拍基站外壳,这设备的防摔设计救过好几次急,上次从半米高的地方掉下来,开机照样能用。

后记
火场废墟里的应急通信,靠的不是多先进的技术,而是对现场的判断 —— 知道哪里能架天线,明白怎么让信号绕开障碍,懂得跟着救援节奏调整位置。
这些被消防员背在身上、架在残垣上的便携基站,不显眼,却让指挥指令能穿透浓烟和断壁,让被困者的求救能传到救援人员耳中,在*危险的地方,搭起一条关乎生死的通信桥。
(注:本文案例为消防救援行业技术实践整合,不涉及具体单位信息;文中人物均为行业从业者代表,不对应真实个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