威仕普(中山)科技有限公司
当前页面:
新闻中心
为你推荐
铁路沿线的无断点:区间基站消除铁轨信号空白
来源: | 作者:威仕普 | 发布时间: 2025-09-13 | 14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
陇海线某段铁路的暴雨夜,列车司机老王通过对讲机向调度中心报告:“K325+200 处铁轨有积水,请求临时限速。” 三分钟后,调度指令清晰传回。


而半年前,这段长 50 公里的铁路有 8 处 “信号黑洞”,列车进入这些区域就像 “失联”,遇到突发情况只能靠事后汇报。


改变源于沿线新增的 12 座区间基站。


这些藏在铁路护栏旁的设备,顺着铁轨 “排兵布阵”,有的立在桥梁护墙上,有的守在隧道出口,有的藏在荒坡的电线杆旁,把原本断断续续的信号连成了一条完整的线,让每一米铁轨都不再是通信盲区。


一、区间基站往哪立?顺着铁轨找 “落脚点”


1. 桥梁上 “借位置”,信号不被桥墩挡



铁路技术员老周带着团队,把 3 号基站架在了跨河大桥的护墙上。


这座桥长 800 米,16 个桥墩像柱子一样挡信号,以前列车开到桥中间就断联。


他们用特制的防振支架把基站固定在护栏内侧,天线贴着桥面朝前后延伸,信号顺着铁轨方向跑,刚好绕开桥墩的遮挡。


“支架得够结实,火车开过的震动能把螺丝震松。” 老周踩着检修梯检查时说,上次暴雨后发现基站有点歪,紧了紧支架螺丝,信号立马稳了。


现在列车过桥时,司机不用再扯着嗓子喊,对讲机里的声音和平地上一样清楚。


2. 隧道口 “搭接力”,里外信号无缝接


K310 处的隧道长 1.2 公里,以前信号进不去,列车一进隧道就 “静音”。


老周在隧道两端各装了一个区间基站,进口基站的信号往隧道里送 500 米,出口基站的信号往隧道里送 600 米,两个信号在隧道中间 “碰头”。


火车司机小李说:“现在进隧道前不用提前汇报,在隧道里也能随时联系调度,心里踏实多了。”


隧道口的基站装在避雨棚下,避免雨水灌进设备。


上次山体滑坡后,落石砸坏了出口基站的外壳,但里面的机器没受损,换个外壳照样用。


3. 山区里 “依地形”,借山梁传信号


铁路在 K330 段钻进了山区,两侧山高林密,信号被大山 “吞” 掉不少。


老周没把基站架在谷底,而是选在旁边的小山梁上,这里比铁轨高 20 米,信号能顺着山坡 “流” 到铁轨上。


测试时发现,山梁基站的信号能覆盖前后 2 公里,比谷底基站远了一倍。


“得避开浓密的树林,不然信号被树叶挡得厉害。” 老周指着基站旁修剪过的树枝说,上次有棵松树长得太近,信号弱了三成,修掉树枝后就恢复了正常。


二、信号怎么 “跟铁轨跑”?顺着道,绕着弯


1. 天线 “瞄着铁轨”,信号不跑偏


以前区间基站的天线朝上装,信号往天上飘,铁轨旁反而弱。


老周把天线角度往下压了 10 度,让信号贴着铁轨 “平射”,像在铁轨上方铺了条隐形的线。


在直线段测试时,这种方式能让 5 公里外的列车收到稳定信号,比原来远了 1 公里。


“就像手电筒照路,得对着铁轨照才行。” 


老周蹲在基站旁比划,天线朝着铁轨延伸的方向,连弯道处都能 “拐” 过去 —— 上次在 K322 弯道,把天线角度调得跟着弯道走,列车过弯时信号一点没掉。


2. 弯道处 “加补点”,信号不 “甩脱”


铁路在 K318 处有个 30 度的弯道,列车过弯时,原来的基站信号会被山体挡住,像被 “甩” 出了信号范围。


老周在弯道内侧的山坡上装了个小型补点基站,信号专门 “盯” 着弯道段,列车不管是进弯还是出弯,始终在信号覆盖里。


列车员小张说:“以前过这个弯,对讲机得举到车窗边,现在坐在座位上说话,调度室都能听清。” 这个补点基站用太阳能板供电,不用拉电线,适合偏远山区。


3. 抗住 “电气化干扰”,信号不 “乱码”


这段铁路刚完成电气化改造,接触网的高压电会干扰信号,对讲机里常出现滋滋杂音。



老周给区间基站加了滤波装置,就像给信号装了 “隔音棉”,把电网干扰过滤掉。测试显示,加装后杂音消失,通话清晰度提高了八成。


“干扰*厉害的是牵引变电所附近,得在基站旁再加个屏蔽网。” 老周指着 K320 处的基站,那里离变电所仅 300 米,加了屏蔽网后,信号稳得和其他路段一样。


三、信号得 “抗造”,跟着线路 “变”


1. 定期 “巡线查信号”,哪弱补哪


每周三,老周的团队都会开着轨道车沿线巡检。


他们带着测试仪在基站旁测信号强度,记录下每个基站的覆盖范围。


K315 处的基站上个月信号弱了,查了才发现是天线被风吹歪了 5 度,调正后信号立马恢复。


“冬天积雪会压弯天线,夏天树枝会长到天线旁,都得及时处理。” 老周的笔记本上记着沿线 23 个 “重点关注基站”,都是容易受环境影响的地段。


2. 应对 “突发状况”,信号不中断


暴雨过后,有些基站的线路会被冲刷裸露;


沙尘暴过后,天线会积一层灰影响信号。


老周的团队备了应急工具箱,里面有防水胶带、清洁布和备用零件,遇到问题随时处理。


上次暴雨冲断了 K328 基站的线路,他们用防水胶带临时接好,保证了当天的列车通信。


基站还装了告警装置,一旦信号中断,调度室会立刻收到提醒。


上个月有个基站被雷击坏,调度室 10 分钟内就派了抢修队,两小时就恢复了信号。


3. 跟着线路 “改”,信号不落后



这段铁路正在加装防护栅栏,有些基站原来的位置被挡住了。


老周提前和施工队沟通,把基站往栅栏内侧挪了半米,既不影响施工,又保证信号覆盖。


“线路改造时,信号得跟着‘让让路’,但不能断。”


在即将铺设无缝钢轨的路段,他们提前把基站的天线角度再调了调,确保新钢轨铺好后,信号能顺着新线路延伸,不出现新的空白。


后记

铁路沿线的信号覆盖,靠的不是什么尖端技术,而是顺着铁轨找对地方、跟着地形调好角度、盯着线路变化及时调整的实在功夫。这些立在铁路旁的区间基站,不显眼,却让列车的每一声呼叫都能传到调度室,让每一段铁轨都不再有通信空白,在延伸的铁路线上,搭起一条安全的 “信号长廊”。

(注:本文案例为铁路行业技术实践整合,不涉及具体线路信息;文中人物均为行业从业者代表,不对应真实个人)